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8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相比符故。——班固《白虎通义》

古时,当男子成长到二十岁时,就可以挽起头发戴上帽子,由父母郑重其事地为其举行“冠礼”,即是“结发加冠”;而女子在十五岁时就要举行“结发加筓(jī)”之礼,以示成年并可嫁人。无论男女在此时都要取“字”,长辈为其表“字”就有了表扬、敦促之意。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敬长辈,都应以“字”来称呼对方,自称必须用“名”。由此看来,“字”是外人称呼自己而准备的。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字孔明。刘备、关羽和张飞都可称他为“孔明”,但诸葛亮本人自称时只能说是“亮”。

“伯、仲、叔、季”是古人兄弟排名的泛称,用来作“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它与名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甚至和家庭出身也没有多大关系。前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一霸的管夷吾,字仲;“管鲍之交”的鲍牙,字叔;秦国丞相、著名军事谋略家范雎,字叔;后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袖吴广,字叔;汉初时梁王彭越,字仲;廷尉张释之,字季。《汉书》有记载刘邦二哥叫刘喜,字仲;项缠,字伯,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项伯。

笔者不认同因家里贫穷就没有取“字”的说法,再贫穷的家庭也盼望儿子长大二十岁行成人冠礼,都会在成人礼后给儿子取个“字”,表示儿子可以独立和正式成人。按照古时从大到小的循序为“伯、仲、叔、季”来分配,刘邦的面前有两个兄长,但他的字却是排名第四的“季”,为何不叫刘叔,笔者也甚是困惑。秦重女权,这一观点的确值得商榷。不过从现有的关于秦历史的记载中,对女权影响政治和对皇族上层女权的影响和生活毫不避讳的记载可以略窥一二。从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子而继承秦国大业,再到秦始皇帝的母亲与嫪毐的私密生活,皆逐一记载在历史当中。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秦汉时代对女权的尊重和女权在社会生活中的强势地位。也从而有了高祖刘邦之后吕太后的权力巅峰,汉孝武帝的建元六年的窦太皇太后辅政,卫氏子夫为皇后的权倾天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