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9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战术分兵的另一种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或包抄敌人。如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数次战争中,除了诱敌深入的马邑之谋外,几乎次次都是兵分数路。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侦察手段比较低下,而匈奴人数不是太多,控制的地域却非常广大,又没有固定的据点,一有警报,逃得比兔子还快。汉军面对这样的敌人,如果不兵分几路搜索,往往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找不到,战争变成浩浩荡荡的武装大游行。不过,这种解释并不适用于刘裕伐秦,因为羌人并不是游牧民族,后秦更不是游牧国家,刘裕要攻击的各个点在地图上都非常明确,秦军也没有太多可供逃跑的地方。

其实,古代造成分兵更常见的原因,是后勤压力。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意思是说,聪明的将领一定要设法从敌人的土地上获取补给,因为从战地征集一钟粮食,相当于从后方输送二十钟粮食。

孙武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古代,要从陆路长途运输大宗物资,是一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事。所谓一比二十,当然是一个很粗略的比例,在实际操作中,路程的远近、路况的好坏、运输工具的优劣等,都会对这个比例产生影响。

对此,北宋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过更详细的论述。据沈括的计算,一支军队的补给假如完全依赖后方陆路运输,那么按三个民伕用人力负粮供给一名士兵的最大限度,军队最远只可前进十六天的路程,并且在整个行军过程中,每一石八斗粮食,民伕要吃掉一石六斗,即只有九分之一的粮食能够供给军队!注意,这还是按民伕随军一同前进计算的,如果军队已在远方,则还达不到九分之一的比例。例如在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稿》中,就提到过这样两个实例:秦始皇派蒙恬北征匈奴时,每征粮三十石,只有一石能运到前线;隋炀帝一征高句丽时,因为有大运河水运提高了效率,但平均每运到辽东一石粮,仍要在中原征集十几石。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