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4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先从朱熹的视角来谈下,三纲“明德”、“亲(新)民”、“至善”中,“明德”就是“正大光明的品德”,“明明德”就是“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前一个“明”字是做动词用。“至善”是指“事理当然之极”也就是“自然如此,理该如此”可以看出这两纲都是从人的修养来谈的。所以,朱熹认为中间夹了一个“亲民”,主动亲近老百姓,好像是脱离了人的修养,又加上《大学》后文有“作新民”的提法,所以朱熹认为此处有误,就把“亲”字改为了“新”字,“新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也可以归类为人的修养,和其他两纲就浑然一体。

就上述而言,朱熹改的也很有道理啊,但个人认为,还是有瑕疵。“明明德”与“新民”是否在意义上过于接近了,“将正大光明的德行发扬”是否已经涵盖了“除旧图新”之意?光明之德来,旧暗之私自然去,还用得着再单独提出“新民”作为一纲了吗?

我们再来看阳明坚持的“在亲民”,其中的“亲”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让老百姓知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虽然没有单独提出“除旧布新”的“新”字,但是其中自然也涵盖了让人“迁旧从新,杨恶从善”之意。阳明坚持“在亲民”的旧本的说法,根据在于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没有对“新”字义的发挥,反而多有对于“亲”字义的发挥。阳明对于“亲民”和“明德”关系的理解是:“明德”是单独个体原本就具有的正大光明的德行,“明明德”就是就发扬个体的“明德”,那么“亲民”就是使天下的人们都能尽其所能的“明明德”,看似这两者一个在谈个人的修养,一个在谈“化民”之法,但其实谈的还是一个个人修养的问题,这个该怎么讲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