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2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那时《七月》在我眼里是一部遥远的四时农歌。当然它的价值不会只限于此,毕竟从三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即使只字片语也都会价值连城,就像普通的松脂凝固了时间和古老信息后变成的琥珀。《七月》中可供琢磨咀嚼的课题很多很多,比如有关豳历、夏历、周历之间的转换,比如有关上古农歌的整理,甚至比如所采的蘩草是何种植物,是用作生蚕还是饲蚕……不一而足。我小时候被这首诗中过多新奇的玩意吸引,对诗中一笔带过的人物没有产生多少兴趣,更何况那不温不火的娓娓道来也根本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有情节的故事,所以我对这首诗中引起学界争论的重点的部分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如今才注意到那是怎样一个动人的场景。

当然,诗三百中不乏这般景致——春阳或秋日下采撷的少女是永恒的诗意。姑娘们很多很多,那种样子叫做“祁祁”,也有诗称“有女如云”。她们或颦或笑,或思或怨,或采芣苢或卷耳或薇草,轻裾随风,衣袂飘飘……想那画面一定很美好,以至于后人再难摆脱窠臼,甚至还形成了固定的审美模式,两千年后的诗人还会乐此不疲地吟唱着“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最美好的姿态往往都体现在劳动中,这和社会性质无关,和统治阶级也无关。因为生产和创造是人类的本能,人类的基因中恐怕就写下了对劳动现象的喜爱,因为它最能彰显生命之美。对于农耕文明中的女人来说,务弄蚕事是最常见的本职工作,因而这种动人的场景一定会发生在田野和桑园。《周礼》规定王后的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就是每年立春的“亲蚕礼”(此时,她的丈夫作为天子也要亲自下田行“藉田礼”),届时,第一夫人会穿着象征桑芽的嫩黄色的“鞠衣”礼服带领后妃在郊外祭拜蚕神,拉开全国妇女运动暨桑蚕事业的序幕。在这之后,萋萋碧草上会络绎不绝地拂过沙沙作响的裙裾。芳草,懿筐,柔桑,白蒿,微行,姑娘……在这样的场景下不发生一个或浪漫或悲情的故事似乎都有些说不过去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