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十二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1月14晚,德国柏林宫廷剧院外正是车水马龙,无数达官贵人的马车相继驶入歌剧院的广场内,在这座剧院内今晚将会上演一部新歌剧,不过真真吸引这些人前来的却是这歌剧的作者,大清的皇帝光绪。

当然以张彦这个前世毒贩子的艺术水平,就算是加上后世这十几年的文化修养,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任何一部歌剧作品。事实上,张彦最多只能算是个剽窃者,真正的作者就是不久前他遇到的普契尼,而张彦所剽窃的正是普契尼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的一点记忆外加上普契尼这么个正牌作者与一大堆作曲家的合作,硬是在5天内创作出了这么一部歌剧,外加上4天的辛苦排练,终于在今天把这部作品推上舞台。不过由于时间过于紧迫的关系,歌剧还是被缩减了许多,对此普契尼可是惋惜的很。

张彦之所以花这么大力气搞出这么个玩意儿来,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欧洲重新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在17—18世纪曾有过一场席卷欧洲的“中国热”,很久以来,欧洲就一直渴望了解中国,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就曾在上流社会引起轰动。进入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纷纷前往中国,而他们带回的各种报告则直接引起了欧洲对中国的巨大兴趣。在众多传教士当中,利玛窦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不但在中国获得了很大成就,也成为当时向欧洲知识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人物。来华传教士们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介绍到欧洲,那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仍在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在“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普遍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以致形成一种被称为“汉风”的时尚。这种时尚甚至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