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从世袭到考试,这是大进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科举制度涉及的政治内容是官员的选录问题。

最初,中国的官位是世袭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决定了他的政治地位,王公卿士世代垄断官职。平民子弟想要跻身官场就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建立骄人的功绩。西汉之后,征辟制兴起,成为世袭制的补充。朝廷可以征召地方贤才,官员可以荐举孝子廉吏做官。征辟制为官场选取了部分德才出众的官吏。但这样的操作缺乏透明度,征辟的标准操于权贵之手,得官的人数也很少,对改变平民子弟的政治地位帮助不大。征辟制到魏晋时代被九品中正制所代替,人才被分为上中下三等九个级别,分别授予官职。权贵家庭把持评定,相互攀附,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形成了变相世袭的门阀政治。平民子弟的入仕途径依然窄小,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不大。权力垄断官位分配,导致大批身体羸弱、不识五谷、畏马如虎的世族子弟二十岁就能登殿入阁,而普通人家子弟即使才能出众,年过三十也仅可补为刀笔小吏,从底层做起。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政治体制本身的新陈代谢。

在这样的背景下,隋唐科举制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科举开放了政权,摒弃了出身、地域、年龄等外在因素,只考量个人学识,允许所有人自由竞争。所有想做官的人,只要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就能入仕;相反,即便是王侯子弟,通不过考试也只能做一辈子平民百姓。这就排除了权力因素的干扰,限制了既得利益集团,在理论上实现了公平公正。同时,考试剔除了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和碌碌无为的庸才,能为政治体制补充高质量的官吏。这对政治体制的高效运转和长远发展是有益的。所以,科举制设计秉承的公平公正原则和择才而用的做法,相对之前各项入仕制度有着巨大进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