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代: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王羲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据说琅邪王氏南迁后信奉道教,给子弟取名都带个“之”字,比如王导等人给子侄辈取名王羲之、王胡之、王彪之、王晏之、王允之等,孙辈取名王徽之、王献之、王恢之等。这似乎是辨认琅邪王氏子弟的一大特征。王导这一辈之后,琅邪王氏名声最大的当数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王导之侄、王旷之子(王旷做过淮南太守,曾劝司马睿南迁)。虽说是书圣,王羲之小时候一点都不聪明,相反还很笨,连话都说不好。虽然名士周曾摸着十三岁的王羲之的脑袋,说孺子可教,前途不可限量,但一般人还是把这看作是周判断失误。

事实上,王羲之是那种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型的孩子。一些小时候聪慧异常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平庸无奇,而小时候沉默低调的孩子,比如王羲之,常常是一鸣惊人的主。王羲之正常进入仕途后,表现出了不俗的政治素质。王导之后,东晋王朝高层政治纷争不断。老有那么几个人鼓动北伐,想借北伐给自己贴金。殷浩北伐的时候,王羲之明确写信反对,劝阻他。担任地方官时,王羲之开仓赈灾,奏请朝廷减免苛捐杂税,很有父母官的样子。

王羲之凭借家族势力担任过江州刺史的要职。在刺史任上政绩显著,朝廷屡次要提升他做京官,王羲之就是不去。有人写信劝他,说他傻。王羲之回信表白说:“我没有庙廊之志。”其他人这么说多数不是虚伪的表演就是待价而沽。王羲之则是真的没有庙廊之志,不想攀爬权力的金字塔。他追求的是人生的品质,追求理想的修为。听说安徽宣城的风光不错,王羲之向朝廷请求,希望能去宣城当太守。朝廷原来是想把王羲之提拔到更高的岗位上去,没料到王羲之要求官越当越小,要去一个小郡当太守,朝廷当然不干了。朝堂上的世族大家们更不干了:你王羲之可是天下第一望族的子弟,去当什么宣城太守不怕掉价,我们这些同类还觉得掉价呢!于是,也不征询王羲之本人的意见,朝廷宣布提升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会稽(今浙江绍兴)是东南大郡,是江东世族和南渡大族的聚居地,地位突出。会稽内史的地位自然重要。这一回,王羲之高兴地接受了提拔自己的任命——因为他早就听说会稽山水秀美,人文典雅。于是,他打点行装来到了顾恺之形容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覆盖其上,仿佛云蒸霞蔚”的会稽。千年之后,我们会发现王羲之的这个选择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finalbooks.work

(>人<;)